你知道嗎?對於高齡長者而言,「喝水」是一件關係健康甚至性命的事。隨著年齡增長,長者對口渴的感知力下降,常常「不覺得渴」就不喝水,加上行動不便、擔心頻繁如廁等問題,更讓他們日常的水分攝取量大打折扣。
但事實上,缺水可能會導致便祕、泌尿道感染、電解質失衡、甚至增加跌倒風險,是長照現場必須嚴正看待的課題。
本篇文章由太陽長照中心整理出高齡者補水的觀念、風險、以及實務做法,教你如何幫助長輩「不只是有喝水」,而是「喝對水、喝夠水」。
為什麼長者容易水分攝取不足?
- 口渴感下降:年齡增加導致口渴中樞退化,不容易察覺身體缺水。
- 行動不便:行走困難或懶得移動,會減少主動去拿水的機會。
- 怕上廁所:擔心頻尿、夜尿、失禁而刻意少喝水。
- 咀嚼與吞嚥困難:有些長者吞嚥功能退化,喝水變成一件「不舒服的事」。
- 藥物影響:部分利尿劑或高血壓藥會增加排尿量,卻沒有同步補足水分。
喝不夠水會出現什麼後果?
- 便祕與脹氣:腸道乾燥難以蠕動,是長輩常見問題之一。
- 泌尿道感染:尿量不足、濃度高時更容易感染。
- 血壓波動大:水分影響血容量,間接導致暈眩、跌倒風險提升。
- 電解質失衡與意識混亂:嚴重缺水會造成混亂、嗜睡甚至進入急診狀態。
一天應該喝多少水才夠?
一般建議長者每日攝取水分約 1,500~2,000 毫升,視體重、活動量、身體狀況微調。但記住:
- 不要一次喝太多,應分次補充。
- 包含食物中的水分:如湯品、粥、果凍等。
- 依醫囑調整:心臟病、腎臟病患者須依醫師指示補水。

太陽長照機構的貼心補水策略
1. 定時補水提醒制度
- 每日固定時段(如早餐前、午餐後、晚餐後等)照服員會檢查小杯是否有水
- 我們也會記錄哪個時段有補水,以便追蹤與提醒
2. 使用個人小杯
- 我們希望長輩能夠記得補充水分,所以入住時會與家屬說帶長輩的小杯來。
- 長輩熟悉自己的小杯,也不會與其他人的小杯搞混。
3. 變化水的呈現方式
- 溫水、檸檬水、花草水、紅棗水等多樣變化,提升接受度
- 加入果凍水、含水量高的水果、流質點心(如蒸蛋、米粥)
4. 搭配活動與社交
- 在唱歌活動、運動課後安排「水分補給時間」
- 社工設計「茶敘活動」搭配補水,讓喝水變得自然又愉快

讓長者愛上喝水的 5 個小技巧(在家也能用)
- 杯子要自己熟悉,好記又安全:把杯子變成「自己的東西」,會更想用。
- 從醒來開始分段喝水:醒來一杯、早餐前一杯、每次吃藥搭配一杯。
- 讓喝水有「目的」:例如配運動、配點心。
- 製作補水紀錄表:每天記錄幾杯水,視覺化進度很有效。
- 用親情引導勝過催促:「我幫你泡了一杯你最愛的紅棗水」比「你還沒喝水」更有溫度。
家屬常問 Q&A
Q1:長輩說不渴就是不喝,怎麼辦?
建議: 口渴感退化是正常現象,可以使用計時提醒、以小杯數次分段補水,並搭配其他富水食物補充。
Q2:怕失禁就不敢喝水?
建議: 不喝水反而會讓尿液濃度變高、刺激膀胱,加重頻尿與感染問題,應與醫師討論解決失禁問題,而非犧牲喝水。
Q3:怎麼知道長輩有沒有喝夠?
建議: 觀察尿液顏色(淡黃色為佳)、口腔濕潤度、精神狀況與排便狀況,並設立飲水紀錄表每日追蹤。

太陽長照機構的補水承諾
在太陽,我們重視的不只是「喝水量」,更在於建立長者對喝水的習慣與安全感。
- 每日記錄與彙整,照護團隊可即時發現補水異常
- 跨團隊合作:營養師、照服員、護理師、社工共同觀察與介入
- 透明分享:與家屬同步飲水記錄,打造參與式照護
結語:水是最簡單也最重要的照護
補水,看似簡單,實則是關鍵。太陽長照中心相信:喝得夠、喝得對,長輩才能身體有能量、腦袋更清楚、情緒更穩定、生活更有尊嚴。